首页 教育资讯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

教育资讯 2024-10-15 18:42:34
导读 ◎摘 要 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变革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大学教育的革新之路在于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以超学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突破知

◎摘 要 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变革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大学教育的革新之路在于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以超学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突破知识和学科的界限,开展未来大学形态的前瞻性探索;以重思维体现思维导向,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以智能化携手并驾驭人工智能,将智能教育体现在学、教、评、治等各方面。未来将出现以“超限”教育为特色优势的大学,用“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推动创新。

◎关键词 教育变革;超限;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使人们高度关注传统教育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人工智能拥有海量数据,具有跨模态、跨学科、跨行业等特点。借助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学习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但我们如果过度信赖、盲目使用人工智能,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乃至决策权,则将沦为“工具的工具”“机器的仆役”。那么,面对人工智能,教育应该如何变革?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以适应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发展环境,让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有生活的价值?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其能与人工智能携手,或驾驭人工智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早在40年前,钱学森就曾指出,人工智能底层逻辑是思维科学。近期,《自然》杂志刊文指出,从脑科学或人工智能的研究角度,人类大脑负责语言文字的区域与思维的区域并不相同,也就是说,语言主要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工具。这就提醒我们,驾驭人工智能,思维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在知识层面会远超人类,而人类则需要发展思维来驾驭人工智能。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变革,创新之路在于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

超学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人文与科学互为手性镜像,如同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脑右脑等一样,相互对称、相互补充、互成一体、不可分割,是人的一体二象。对理工人才而言,艺术训练能够提高想象力、专注力、组织力和成长性;对人文人才而言,形式逻辑训练能够提高执行力、操作能力、反省能力和严谨性。只有将人文与科学的知识、素养、思维相融合,才能保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创新源于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和碰撞。古往今来,将人文与科学融为一体而成为英杰者不胜枚举,如声光、机械、哲学俱佳的墨子,解剖、美术、机械、建筑、数学俱佳的达·芬奇,小提琴、物理俱佳的爱因斯坦,美术、物理俱佳的李政道,音乐、地学俱佳的李四光,音乐、航天、物理俱佳的钱学森,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且精通老子哲学的夏普莱斯等。从这些名家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人文如同科学一样重要,两者的融合才能给人以全方位的滋养。

跨越学科、跨越专业是学术、科学、技术、艺术、产业等创新创造的基础,这一趋势在现当代越来越突出。查理·芒格认为,人类当前的学科划分方式,是从每个学科的独特角度切入了解整个世界,如同无数盲人在摸象,摸索“知识之象”的腿、脚、鼻、耳、肚、眼等组成部分,即数学、物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地理学等。当人们通识性地掌握了众多学科的核心内容,特别是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为自己所用时,就能了解和把握真实的世界。他同时指出,很多一流的专家学者只能在自身狭窄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一旦离开自身研究领域,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甚至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对解决实际问题造成了障碍。所以,要提倡学习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智慧。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融会贯通、突破知识和学科的界限。要尝试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探索形成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不断推动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加大与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建设培养平台、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推进力度,联合科技领军企业拟定项目清单,试点设立项目制招生和培养单元,打破按一级学科设置招生培养的限制,在校企科研攻关中更新课程体系,创新育人模式,建立敏捷响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聚焦未来5—10年,甚至更长远的前沿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超学科项目化育人,打破学制限制、专业限制、学分认定限制、学位授予限制,开展未来大学形态的前瞻性探索。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文、理、艺、工的交叉融合、超学科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源自信息学科,但其本身及影响早已超越原初的学科属性,为全面地培养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级工具和平台。人类携手人工智能,正在多个领域取得颠覆性、创造性的进展。例如,人工智能有力推动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科学研究及实验探索,主导实现高效的软件编程,人工智能还能够带来超现实的文化旅游体验,形体艺术等也能通过人工智能联想达到更高境界。在人工智能游戏中,人的欲望、情绪、特征可以得到更充分地表达和投射,人们可以依此进行超现实社会模拟及数据采集,使得人文社会科学虚拟实验室成为可能,让社会的有效治理更加智能。

重思维——知识传授必须坚持思维导向

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要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把拥有健全的思维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突破口。健全思维是走向卓越的基础,其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这四种思维单元能组成无数思维体系。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不是线性的,不少是立体树状的,更多是多维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前面内容看不懂,可以跳过,并不一定会影响后面所学;学会了后面的,有时更容易看懂先前的。知识传授仅仅是工具,核心是通过知识传授而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本文认为,知识与教育的关系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最普通的“唯知识”教育;第二种是“知识树”教育,这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模式,基于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的、内容清晰的教案,传授思维性的、由关键知识点形成的知识框架树;第三种是“思维模式”教育,这是最值得推广和落实的、面向未来的思维导向的教育。“思维模式”教育,即“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这种教育基于“思维导图”和体现知识多维网状结构的教学内容,讲述人类在该学科、专业或领域的发展史上若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维方法和重大转折的特点以及颠覆性情景故事,并将这些关键知识点与若干思维模式、框架、体系变化的时间线连接起来,启发学生熟悉和掌握人类思维变化,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人工智能时代,在知识点的掌握与简单劳动等方面,人类比不上人工智能;而思维的多样性、复杂性、跳跃性和创新性则主要依靠人类自身去完成,人要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有许许多多,那么哪些思维能够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呢?本文认为,量子思维和老子思想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量子学说从一诞生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剧烈的变化。过去的100年,它几乎颠覆了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未来的100年,它很可能颠覆更多领域,而且量子科学加速后的量子计算将会使人工智能走向更高的水平。从西方通识教材《艺术:让人成为人》到《物理学之道》,再到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老子思想跨越人文与理工,被许多量子论和人工智能研究者所尊重。老子思想告诉我们,脱离或者违反自然的人,不可能获得幸福。我们要保持对人工智能的谨慎,因为它不是自然的“人”。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是为了解放人类,而不是替换人类。将来,人类需要用思维和智慧驾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接替人类从事生存型的劳作,人类则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休闲、创作和探险。人工智能可能成为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人类则幸福地成为享受者、评价者和引领者。

智能化——携手并驾驭人工智能

我们不能固执地与人工智能对立,不能不愿接受、心生恐惧,拒绝与人工智能携手,更不能片面强调自身和本专业、本行业的特殊性、保守性。我们同样不能滥用人工智能,不能以增进福祉或促进学习为理由,肆意侵犯个人的隐私空间,不能用人机交互去替代必不可少的、有温度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与关爱,更不能不标注、不申明地过度使用人工智能,以防止不自觉中养成思维懒惰。

我们需要与人工智能共进化,但要防止人工智能把人们带入歧途深渊。需要警醒的是,人工智能会撒谎、欺骗,会对人类进行负面模仿。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能力会越来越高,其潜在的欺骗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们要超前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杜绝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

人类必须携手人工智能,进而驾驭人工智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中经受了亿万年的选择与进化,人工智能就像人类创造的智能体,尽管其在某些技能方面可能胜过人类,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超越运行了亿万年的自然规则、社会规则。人们要保有生涯的成功和生活的价值,就必须驾驭人工智能,为其定“规矩”、定“生涯”、定“使命”。

人工智能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类学习即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新的教育逻辑横空出世:从掌握知识转向掌握思维,从视学习为工具转到视学习为价值,从塑造具体的人跨向创造每个人独特的感受,超越传统学习和感知的局限。

智能教育可以体现在学、教、评、治的方方面面:一是智能学习,借助人工智能让学习从模式化、标准化走向大规模的多样性、个性化。发展自适应技术,多样而全面地评估和诊断学习者的脑智和学习模型,测量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以指导精准教学实践。建立学、问、答的大模型,拓展智能个性化答疑,推荐个性化的导学策略。二是智能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打破实体课堂模式,突破时空界限,创建虚拟与现实融通无边界的多元课堂教学和智能课堂教学。建立课堂观察、分析与评价的智能视角和智能课堂评价。基于课堂多模态数据,形成可持续改进的方案。三是智能评价,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围绕核心素养,推行多模态数据的、心理学测量模型与数据科学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教育测评。四是智能治理,围绕服务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建立智能教育伦理评估与治理机制,开展社会实验,发现潜在风险并形成应对方案;制定发展公平和安全的智能教育政策、标准。针对孤独、自闭或者伤残人群,发展具有人性光辉的智能特殊教育。

“超限”——未来人才与未来大学

当前,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宇航科技、纳米科技、大脑认知等领域快速进步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新的产业行业形态即将或已经开始涌现,跨学科超学科、跨专业超专业成为主流,因此,我们有理由去呼唤未来社会及产业行业所需要的未来人才。如,就工业而言,从低到高的工业的形态可以划分为1.0的蒸汽时代、2.0的电气时代、3.0的电子时代(信息时代)、4.0的智能时代(信息物质融合)。社会与产业行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4.0的智能时代需要的是灵魂和思想能影响其他人的智慧者,可以称之为4.0人才。因此,思维训练和精神升华就尤为重要。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需要跳出只掌握知识点或某种生存技能的局限,真正成长为具有灵魂和思想的4.0人才。

满足上述培养目标,需要大学的升级和变革。笔者基于从事大学校级管理近30年的经验和感悟,对古今中外大学进行了比较:早期以文理学院为代表的经典教学型大学,即经院模式,可称为大学1.0;后来出现的科研和教学融合的大学,即洪堡模式,可称为大学2.0;在美国率先出现的科研领先、教学突出、服务社会的大学,可称为大学3.0;随着多学科、跨学科融合,超学科的出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人脑与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未来会出现以“超限”教育为特色优势的大学,可称为大学4.0。所谓“超限”是指超越局限、界限和极限,超越离散知识点、单一思维模式、单一思维体系,用“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推动创新。

【作者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原载2024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

文章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头条推荐

森图里恩大学欢迎Shri Pavan Jindal Ji参与技能综合教育合作

森图里恩大学欢迎Shri Pavan Jindal Ji参与技能综合教育合作

FOSTIIMA商学院为企业专业人士开展管理发展计划2.0

FOSTIIMA商学院为企业专业人士开展管理发展计划2.0

Adda247在IBPS答案
中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全国范围内有6300名考生报名

Adda247在IBPS答案 中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全国范围内有6300名考生报名

莱姆布鲁克小学和幼儿园在马尔登开业

莱姆布鲁克小学和幼儿园在马尔登开业

KL Deemed to be University开始为新兴创新者提供B.Tech咨询服务

KL Deemed to be University开始为新兴创新者提供B.Tech咨询服务

全省第一!浙江海洋大学学子在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创佳绩

全省第一!浙江海洋大学学子在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创佳绩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学术报告大赛中获佳绩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学术报告大赛中获佳绩

百夫长大学被列入与外国大学开展学术合作的合格名单

百夫长大学被列入与外国大学开展学术合作的合格名单

戈印卡大学开创性的TLASH2024会议为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高等教育铺平了道路

戈印卡大学开创性的TLASH2024会议为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高等教育铺平了道路

26名艾伦课堂学生在2024年NEET-UG中获得排名第一

26名艾伦课堂学生在2024年NEET-UG中获得排名第一

图文推荐

KLH海得拉巴校区以成功就业证明助力学生成功

KLH海得拉巴校区以成功就业证明助力学生成功

商业学院拉克什亚分校开始招收预录取学生

商业学院拉克什亚分校开始招收预录取学生

奥米斯顿河学院学生获得GE成绩

奥米斯顿河学院学生获得GE成绩

教育科技公司Eupheus Learning赢得全球认可

教育科技公司Eupheus Learning赢得全球认可

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正在邀请第四批数据科学和商业分析电子硕士学位课程的申请

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正在邀请第四批数据科学和商业分析电子硕士学位课程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