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元杂剧)
元杂剧的特点 元杂剧演唱的原貌,已不可见,只能从历史记载、曲谱、昆曲中的北曲以及戏曲文物中了解到它的基本情况,大致说来,有如下一些特点。
(1)就其音乐风格来说,前代作曲家一致认为它具有浓郁的刚健雄浑的风格色彩。
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又与以下所举曲调构成诸因素密切相关。
用七声音阶,多四度以上的上下跳进,并有其常用的特性音调,形成高下跌宕的旋律特点。
这和北方语言的声调、语调有关。
剧词用韵以北方语音为准,分平、上、去三声(入声分别并入这三声),每折为一套曲,其所用曲牌均用一韵。
它的节奏质朴紧促,具有“促处见筋”的效果。
句间灵活自由地加用衬字;句尾常使用底板,以增强唱腔的动势。
此外,字多腔少的词曲结合形式易于突出词情。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运用,形成它闪赚顿挫的唱腔特点。
它的板式比较自由,板数无定,下板的位置也不固定。
节拍有散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3种,其速度相对较南曲为快。
(2)曲式结构--曲牌和曲牌联套(套数)。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构成,每折用1套曲,一剧有4大套曲,以体现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一致性。
其曲式结构复杂严谨,主体部分的曲牌基本上有3种形式:即不同曲牌相联接的缠令形式;两种曲牌交互联接的缠达形式和同一曲牌变化反复的么篇形式。
这些形式在具体按腔时容许有所变通。
(3)宫调运用。
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十七宫调之说。
稍后的周德清则说宫调“一十有二”。
而今存元杂剧本中标明曲牌所属宫调,只有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9种宫调。
元杂剧一戏4折、每折各用一宫调(楔子同于其前、后折)。
根据现存北曲曲谱来看,宫调分类的意义并不在调高和调式方面。
套数的类别确实是称做宫调。
这种“宫调”分类,仍具有规范同类曲谱相近的调域和大致的音域,或表示有同类曲谱存在着共有的某些特性音调的性质,因此能为创造新腔或利用原有曲牌并为实际演唱提供方便。
借宫和犯调等突破宫调规范的新的手法,也使曲牌的表现力得到丰富、扩展。
(4)演唱形式和演唱艺术。
元杂剧受诸宫调的影响,其全剧或一折,由主要角色主唱,有比较集中的大段唱腔,以刻画主要人物或叙述事件。
除主唱者外,其他角色一般只有宾白。
其结果,一方面固然可以充分发挥歌唱艺术在戏曲中的作用,提高主唱者的演唱水平;但另一方面,次要角色在演唱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限制了同主要角色的情感交流。
因此,后来的剧本也为次要角色安排一些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