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新颖(记承天寺夜游板书)
请同学们齐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生:(生齐背)明月几时有…… 师: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
但宋朝的文学大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注释中的字音抄在文中,如有不认识的字请做出记号。
生:(看书、注音、做记号) 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那好,我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请一生) 1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错的。
生:有。
柏应读作băi。
师:(板书柏băi)再请一位同学读读,我想一定会读得更好了。
2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这回读得很好。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同时完成课后练习2。
如有不理解的请作出记号,等一会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看课文约4分种)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
生:(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交流之后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咱们再集体讨论。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 2生:高兴的意思。
师:对,《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
3生:“亦未寝”的“亦”是什么意思? 4生:“亦”解释为“也”。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 6生:作“散步”讲。
师:还有不清楚的吗?(见没有)那好,请几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看是否真的掌握了。
1生:(翻译第一句) 师:他的翻译有没有问题?(有学生说有)问题在哪? 生:“遂”字没有翻译,它的意思是“于是”。
师:你说得很正确。
(继续请学生翻译) 2生:(翻译第二句) 3生:(翻译第三句) 4生:(翻译第四句) 师:刚才几位同学翻译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真的掌握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
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呢?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
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
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1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写景的句子。
(板书品味写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 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 生:是月色。
师:很好。
(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再齐读。
生:(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 1生:澄清 2生:透明 3生:清亮、空灵 师:(赞许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书澄澈透明)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再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
生:(齐读)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师: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
师: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
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 1生:是比喻。
师:非常正确。
(板书比喻)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板书虚实)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板书意境)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1生:淡雅。
2生:幽静。
3生:清雅。
师:清丽淡雅,不错。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生:(齐读)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乐的。
师: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
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者的心境。
要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必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板书知人论世)前面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结合文章的景物描写和写作背景,思考讨论:此时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生:(讨论、交流约3分钟,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师:请各小组谈谈你们讨论交流的情况。
1生:作者虽然被贬官,但从景物描写来看,色调明朗,可见他心胸比较豁达,乐观。
2生:一个“闲”字,说明他很幽闲。
3生:他赏月时高兴的心情,课文用了一个“欣然”。
4生:作者借明月抒情。
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怎么作者没有人欣赏呢? 师:(翘起大拇指)真棒。
是啊!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想我苏轼是何等英才,为何没有人欣赏我呢!刚才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根据文章作者用心灵所拍摄的照片,缘景析情(板书缘景析情)。
根据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
再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课文)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苏轼笔下的美妙月夜,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写景散文的一些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课。
板书:是什么月色 品味写景怎么样澄澈透明 学习方法怎样写虚实意境比喻 体会心境知人论世 缘景析情 (简评:一、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自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引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凸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合肥四十七中语文教研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