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条件反射的名词解释(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的意义概念 非条件反射就是人们所称的“本能”,如初生小犬的吸吮、吞咽、唾液分泌、呼吸、排便、眨眼等等的反射活动,都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
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
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为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指可以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多次结合。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老是给无关刺激,却没有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慢慢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的建立,极大的扩大了机体反射活动的范围,增加了动物活动的预见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动物更能精确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食物条件反射建立后,动物不再是消极地等待食物进入口腔后才开始进行消化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实物的形状和气味去主动寻找食物,即在食物入口之前就做好了消化的准备。
在动物个体的一生中,纯粹的非条件反射只在出生后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看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的不断建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割的结合起来。
因此,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反射性反应,都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并存的复杂反射活动。
随着环境变化,动物会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消退不适合生存的旧条件发射。
从动物进化上看,动物越高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能力也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