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识问答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的意思(士大夫)

发布时间:2024-06-19 17:30:45来源:

这个是文白异读的问题。

大字古文的确为太,阳去声。

现在很多方言里也读太,阳去声。

大太泰古字就是同一个字,以大和太为偏傍的字现在也读太。

你说康熙字典也是da,以下内容皆出自康熙字典,方括号里是我的注释。

《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

[dài]《正韵》度柰切,音汏。

[dài]又《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忲。

音泰。

[tài]又《广韵》《集韵》《韵会》唐佐切,音䭾。

[tuó]又《集韵》《韵会》《正韵》吐卧切,音拕。

[tuō]又叶徒计切,音第。

[di4]《徐曰》本古文人字。

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

[这个达字是个阳入声t尾字,很多t尾的字会变成i尾,因为发音部位相同。

]由此可见没有一个注音是为da的。

话说普通话把白读音审掉又不是一次两次了。

比如以下汉字 文读 白读薄 bó báo剥 bō bāo给 jǐ gěi壳 qiào ké露 lù lòu色 sè shǎi削 xuē xiāo血 xuè xiě ------------------------------------------------话说古代是没有拼音的。

人们最早对语音的认识也就在认识到哪些字是同音字。

后来有了反切,就用反切记录读音,这样就能分清同韵字和同声字。

再往后,有人又从印度学来了梵文练音的方法,把这些声母韵母按发音部位和方式排列,於是我们现在就能按推测过去的发音。

字音是记录在韵书里的。

韵书不止一本,康熙字典在注字音的时候就会引用这些反切。

不过历代语音都会有变化,个别字的变化方式不一样很正常。

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字的读音,那最简单的办法是来一次“推音”,推出最合乎规律的音。

比如“徒盖切”,就是说“徒”的声母加“盖”的韵母。

这麼看来似乎应该为tai4,不过反切切的是古代的音,古代的声韵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根据普通话演化规律,浊音母变成阳声调,平声浊音母变成阳声调会送气,仄声不送。

“徒”是阳声母,“盖”是去声,所以切出来的音应当是阳去调,不送气声母。

所以大现在就读作dai4。

同理,阳平声的字是不可能有不送气声母的,如果有,必为古入声字。

所以“达”就是入声字。

我只注了推音的结果,没写过程。

不过你要知道,康熙字典的音是来自古书的,也就是两千年前的音。

你看到的拼音,都是现代人推出来的。

不过我很奇怪,是什麼样的高人能推出da4的音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