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革命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哥白尼革命)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即普遍必然性不能来源于经验,而只能是先天的。
问题在于如何能够先天的认识对象。
按照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真理仅在于知识符合对象,由此决不可能说明知识的先天性。
于是,康德仿照哥白尼提出日心假说的方法,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
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即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因而一方面外界事物提供给我们认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则由主体赋予它们普遍必然的形式。
哥白尼的革命,德国康德哲学用语,喻指其批判方法在哲学上产生的影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序言中把他的批判方法看成是向自然提出问题,要求自然答复。
这不同于以前的理性受教于自然就是理性反映自然的方法,这种批判方法从主观到客观而不是从客观到主观,就像哥白尼体系把托勒密体系中的太阳围绕地球转改成地球绕日旋转。
扩展资料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白尼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