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意识流)
展开3全部 意识流:是指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
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意识流”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随后便被借用到了文学领域。
20世纪中国文学曾受到西方意识流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写作是在表现中表达,这里的“表现”就是无意识,表达就是有意识,它们彼此之间是否能组成美妙的思想艺术印象,取决于作者转瞬即逝的即兴才华。
扩展资料:“意识流文学” 是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随后被东、西方作家广泛地运用着(包括在小说、诗歌、戏剧、摄影、电影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方法。
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它主要指流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英、法、美诸国的一种小说流派。
首次将“意识流”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中的是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
辛克莱在1918年4月号的《个人主义者》杂志上发表评论英国作家多罗西·理查森的小说《人生历程》(又译作《朝圣》)的文章时最早将“意识流”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界。
早在1888年,法国小说家杜夏丹就创作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
接着,“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手法在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作家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识流。